0404 因小失大(第2页)
“松木造”
就是卫河造船厂最先搞出来的产品。
还有一些船厂官员囤积居奇,把好船料造出来的漕船,私自倒卖给了商人。
最终临清的卫河造船厂因为船只大批量的出现质量问题,导致朝廷一怒之下,将卫河船厂裁撤了。
裴元郁闷了一会儿,倒也懂得开解自己。
小也有小的好处。
至少掌控难度比起清江造船厂要小很多。
而且因为卫河造船厂的积弊重重,朝中官员都知道这里可能随时暴雷,油水占不着,说不定还惹一身骚,都对这里唯恐避之不及。
如此一来,倒是能方便裴元往卫河提举司里安排人了。
卫河造船厂现在面临的最大困境,就是没有便宜的好船料。
而且因为“松木造”
的恶名,不但那些商人们不敢从卫河造船厂买船,就连朝廷都不愿意从卫河造船厂下单了。
这样就形成了恶性循环,让卫河造船厂的境况更加艰难。
这次因为霸州军在济宁烧了一千二百多艘漕船,卫河造船厂好不容易得了个大单子,可是偏偏又遇到个擅长刮地皮的河道总督。
裴元估摸着,要是他不插手的话,很可能卫河船厂要比原本时空更早暴雷。
好在现在他插手了,就可以直接跳过暴雷的等待环节了。
裴元看中卫河造船厂,看中的不是那能造遮洋船的十八家分厂,而是看中的那里面数千熟手匠户。
卫河造船厂只要能拿到手里,还是有办法救活的。
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向卫河造船厂下单,让卫河造船厂先运转起来,然后输送廉价的船料给他们,让他们能吃到一定的利润空间。
裴元的辽东战略,正好可以完美的把卫河造船厂纳入进来。
辽东战略想要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,单纯从山东向辽东倾销,是不可能持久的。
靠皮毛和人参这样的东西,也不足以维持一个能养活很多人的体量。
但是辽东可以向山东贩卖木材啊!
因为中国人的建造习惯,喜欢建高屋大宅,皇帝也不例外。
但是木材可不是一年两年就长成的。
好的梁柱之材,早就被前代人砍光了。
就连皇帝修大殿,也得费心的琢磨着哪里有好木头。
所以辽东的木头只要能运出来,不止是能用来造船,还可以高价供应那些豪强之家。
从辽东用船走渤海,可以沿着大清河溯流而上,进入山东的腹地,运输方面完全不成问题。
渤海一带盛产食盐,那些渤海盐就是靠着大清河进入山东腹地,然后转运河南、江苏和安徽的。
成化年间的时候,为了保证大清河的货运能力,山东巡抚牟奉还特意征了五万七千人进行清淤。
现在盐船从利津盐场一带买盐,装船后沿着大清河而上,依次经过蒲台、惠民、青城、齐河、长清、平阴、阳谷,然后就可以从阳谷转运到运河。
如此一来不但可以向沿途的州县售卖,还可以通过运河北达京津,南抵苏北、皖北,甚至直通南直隶。
这条航道能够大量运盐,运木材也是一样的。
辽东到处都是好木材,一旦形成产业,就需要大量的人手砍伐运输,就可以养活很多人。
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经济结构。
小技巧:按 Ctrl+D 快速保存当前章节页面至浏览器收藏夹;按 回车[Enter]键 返回章节目录,按 ←键 回到上一章,按 →键 进入下一章。